、前言
2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
3、论春天为何是心理疾病高发的季节
4、论如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
5、论心理疾病的防治之路
6、结语
一、绪论
春季不仅流行疾病高发,也是心理疾病常见的季节。
俗话说:菜花黄,医生忙,每当春天的季节一到,医院的门诊开始热闹起来,医生们又要开始忙碌了。
季节的变化,不仅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,还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,在生理-心理的相互作用下,又可能产生出病理性反应。
二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
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
《中医学.中医理论》指出: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,皆由气所组成,即:地气、天气、精气等物质所形成的。而人体则是由精气组成的,因此,人与大自然和为一体,达到了统一协调性。
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,与大自然密不可分,随着外界气流的波动,而不断进行变化。
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,因此就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,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,人只能顺应大自然的变化,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。
三、春天为何是心理疾病高发的季节
春,五行属肝,主生发,其志为怒。
从季节与人体的关系可看出:春天在五行中,对应人体的肝脏,气机正处于生发,意志多为浮躁,人比较容易冲动。
加上春天气候不太稳定,天气时睛时雨,温差波动较大,因此人的身心会产生不适应,出现情绪情感波动,继而产生意志行为的改变。
正常人群,对于微小气候的变化,不会那么敏感,身体没有较大的反应,心理变化不会那么明显,因此觉得没有什么事。
若是心理患者,或有这方面倾向的人群,由于有较强的易感性,在气候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下,就容易病情复发,或者产生心理疾病。
因此在这个多变的季节,就会出现心理疾病高发的现象。
四、春季如何预防心理疾病
1、保持充足睡眠
春天,气机正处于生发,由于肝气的运行规律,睡眠-觉醒节律受到干扰,如果睡眠质量下降,就会感到疲劳困倦,生活质量开始下降,接着身体健康也出现问题,心里有了紧张与焦虑等情绪。
因此在春天里,要做到不熬夜,不要过于急躁,保持充足的睡眠,这样不仅让人感到精神充沛,减少疲劳感,还能放松身心,降低焦虑等情绪,保持愉快的心情。
2、劳逸结合,适当运动
春天,人更易犯困、心情易浮躁,长期下去的话,就会造成身心健康损害,因此要做到劳逸结合,做事不能太急躁,避免过于疲劳。
运动,不仅能强身健体,提高人体耐受能力,增强人体免疫力,还能缓解焦虑与抑郁等情绪,通过运动放松身心,可以帮助睡眠,也是有益于身心的健康。
3、良好的饮食习惯
春天对应人体的肝脏,肝主消化,春易引发肝经疾病,当饮食不当或心情不好时,可致肝气犯胃,引发疾病的产生。
日常中,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不挑食不偏食,少吃辛辣油炸食品,保持荤素平衡,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,减轻心理的负担。
4、调整体内阴阳平衡
春天阳气多亢,春季人体阳气渐盛,容易入内化火。
躯体疾病有阴性或阳性,心理精神疾病的症状也有阴阳之分。
阳性者以思维反应快、情感高涨、以燥动、兴奋等为主要表现,病因多为心火扰神、肝阳上亢等,治疗以清热、安心宁神的治法,实在不知道用什么中药方剂,就去街边买一杯“张医师”凉茶喝,可以降心肝之火气。
阴性者多表现为行为退缩、情感淡漠、思维意志等反应下降,病因多为痰迷心窍,痰湿敝志,治法以振奋心阳、安神益智等方法,常见的可用百合、人参、黄芪、党参、郁金等中药进行调理。
5、调整心理预期
所谓“物极必反”,期望过高时,往往要落空;要求过低,躺平进入无为的境界,也是不太好。
所以老子说过:“过尤不及”,认为:太过或不及都不妥,凡事要适可而止。
6、尽量别一个人呆着
一个人呆着,就是会胡思乱想,无论是谁。有时,因为人是有强迫性的思维,一想事情,可能根本就停不下来,所以越想问题越多,焦虑和担忧就随之而来,接着就会影响人的行为了。
因此,如果实在闲得无聊,可以出去散散步,找个人聊一聊,这样就能转移注意力,把关注点放在外界,与自己不相关的事上,就能减轻自己一些不良感受,人也不会那么难受了。
五、心理精神疾病的防治之路
关于心理精神疾病,病因相对复杂,迄今依然多为病因不明。许多临床经验表明,病因主要为遗传因素、生理病理因素、器质性病变与社会心理因素等。
对于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,科学的诊疗思路是: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提倡及早进行干预,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。
有些功能性的心理精神患者,如果在各项功能还未严重受损的话,通过服药等进行规范治疗,还是有希望治愈的。
心理精神疾病,应制定规范的合理化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和规律服药率,坚持按时、定量服药治疗,争取早日治愈疾病,走向家门、回归社会,对于服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,可考虑应用长效针剂来治疗。
一些轻性心理障碍,如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、睡眠障碍、人格障碍等,这些都是在最初面对问题时,由于自己不良的心理应对模式,引起并演变而来的,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症状,用心理咨询与辅导来消除病因,也是有一定的效果。
六、结语
春季,是心理疾病常见的季节,应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减少疾病的发生率。
(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仅属个人见解,不作为诊疗依据)